二月二龍?zhí)ь^你不知道的習俗
來源:網(wǎng)絡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24
瀏覽次數(shù):1522

龍頭節(jié)”又名“春耕節(jié)”、“農(nóng)事節(jié)”,是中國民間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?!岸露狈Q為“龍?zhí)ь^”與古代天象有關。古人根據(jù)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,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,俗稱“二十八宿”。“宿”表示居住。因為它們環(huán)列在日、月、五星的四方,很像日、月、五星棲宿的場所,所以稱作“宿”。

“二十八宿”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,產(chǎn)生“四象”:東方蒼龍,西方白虎,南方朱雀,北方玄武。在東方的 7 個宿分別叫做:“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”,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,人們稱它為“東方蒼龍”,其中角宿代表龍角,亢宿代表龍的咽喉,氐宿代表龍爪,心宿代表龍的心臟,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。在冬季,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。到了驚蟄至春分間,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(xiàn)了,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,只是角宿初露,故稱“龍?zhí)ь^”。“龍?zhí)ь^”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,出現(xiàn)在文獻上將龍?zhí)ь^與節(jié)俗聯(lián)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后。


?

《析津志》在描述大都城(今北京)的風俗時提到,“二月二,謂之龍?zhí)ь^”。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,稱為“龍須面”;還要烙餅,叫作“龍鱗”;若包餃子,則稱為“龍牙”??傊缘氖澄锒家札報w部位命名。

有關這一節(jié)日的來歷,也是說法頗多。其中一個傳說流傳甚廣:“二月二”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,伏羲“重農(nóng)桑,務耕田”,每年二月初二“皇娘送飯,御駕親耕”。到周武王時,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,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。自唐代開始,在這一天,皇帝還要率百官出宮到田里耕地、松土,象征性地參加勞動。

  • ?

    ?

神話著作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說,應龍居處在南方,“故南方多雨”,而燭龍“不食不寢不息,風雨是謁”,也就是經(jīng)常招來風雨。由于想象中的龍能騰云駕霧,于是相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。傳說龍能行云布雨、消災降福,象征祥瑞。所以民間有這一天“婦女不動針線,以免扎傷龍眼”忌諱。除此之外,民間飲食為了取吉利還多以龍為名,如吃水餃叫吃“龍耳”,吃米飯叫吃“龍子”,吃餛飩叫吃“龍牙”,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,稱“龍鱗餅”。另外,在南方,有的地方有舉辦“土地會”的習俗,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,到土地廟燒香祭祀,敲鑼鼓,放鞭炮。


大圖模式

煎燜子是天津市著名的傳統(tǒng)小吃,屬于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食品。天津煎燜子也叫煎龍鱗,煎的時候更得費心,先下燜子再放油,把控住火候,把兩面都煎出些黃嘎巴兒——這就算對“懶龍”的鞭策了,督促它好好治水,今年能風調(diào)雨順。這樣熱乎著出鍋的燜子,佐以配料,一口下去其軟、糯、香盡在舌尖綻放。這,才是燜子。有時候光吃燜子不夠盡興,天津人還喜歡配上烙餅,就著一盤合菜,里頭有雞蛋、豆芽、肉絲、粉絲、韭菜……一頓下來滿滿當當,是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古老儀式感與實實在在的家常美味的結(jié)合,代表著天津人對傳統(tǒng)的珍視與當下的滿足。煎燜子是用綠豆粉制成,加調(diào)料煎制而成。


大圖模式

相傳一百多年前,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,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,遇上了連陰天,粉條曬不成,粉胚要酸壞,情急之下,門氏兄弟將鄉(xiāng)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,加蒜拌著吃,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,有風味。于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,人們都說好吃,但問此食品叫什么名,誰也說不出。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(chuàng),又用油煎燜,就脫口而出叫“燜子”。


大圖模式

天氣回暖,冬眠中的毒蟲蛇蟻也開始慢慢蘇醒,開始活動。在二月二的清晨,很多地方的農(nóng)民都會用石灰繞著家門以及廚房等地方撒線,也有些地區(qū)的人們通過烙煎餅、燃燒熏香等來驅(qū)走毒蟲。還有在二月二這天點著蠟燭,照著房梁和墻壁驅(qū)除蝎子、蜈蚣等。在民間,很多地區(qū)的人們普遍認為在“二月二”剃頭,會讓人鴻運當頭、福星高照。在部分地區(qū),二月二還有一項有意思的習俗就是接“姑娘”——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。也有地區(qū)“敲財”、“引龍回”等習俗,目的都是除害辟邪、祈求吉祥。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